一個心理師的心靈隨想

這裡,是我的隨想天地,分享我對療癒與心理諮詢的想法,以及分享我在瑞典的所見所聞,。

人生,從來不簡單,但找對方法(方向),好像也就沒有那麼難了。


歡迎留言預約我的晤談時間,提供你專業的心理剖析及應對策略。

註:手機用戶因版面限制,關於我的介紹,請拉至本頁最下面觀看。

臣服的力量

在困境中抵抗或掙扎只會徒增壓力,使你疲憊不堪導致氣力放盡。

反之,當你懂得臣服時,你的思想、身體和精神就得以放鬆,痛苦就會減輕。

~臣服的力量~


曾經有個個案,與先生紛爭不斷,原本只是討論2人在生活中的差異處,到最後變得箭拔弩張,太太覺得先生

沒有同理心,都不會哄自己;先生覺得太太小過度情緒化,雙方僵持不下。

這樣的循環在關係中履見不鮮,當雙方各執一詞時,爭吵完後的答案永遠是無解。

經過不斷的釐清與整理後,一天,太太突然間頓悟到

原來先生只是她生命中一面「解析度」較高的鏡子,照映出她的種種缺陷(連最小的毛孔都能清楚映射出來)

與其說她怨恨先生不解風情,不如說她怨恨自己不夠完美,想要透過對抗的方式來證明自己的一切是正確的

恰巧先生冷靜犀厲的用語,精準地讓她看到自己無法接受的不足之處


當太太看見事實的真相後,開始接納與臣服於真實的自己

當然,這樣做並沒有讓她崩潰,反倒讓她終於停止花力氣去抗爭與偽裝自己

最終能把心力投入在面對、調整以及成為更好的自己的道路上


許多靈魂想透過抗爭的方式,逼迫自己成長,反而讓自己像是掉到泥沼中愈陷愈深

當然臣服,不代表放棄,只是我們轉換一個心態與方式繼續完成靈魂成長的課題。


安全感

有個案問我,為什麼我總是遇到不懂的珍惜我的渣男?

每一任對象,我都全然付出,卻沒有好的結果,我為老公力排眾議、離鄉背景、從零開始,陪著他走過他人生

的困頓,幫助他在事業上發揮,但到頭來卻是留給我背叛的結果。

遇到渣男是一回事,人生總是有時不小心看走眼,但問題是...為什麼明知道他渣你還把自己留給對方糟蹋?

原因可能百百種,不過蠻常見到的狀況是個案告訴我

「雖然他渣,但是他讓我感覺自己是被需要的。」

到頭來,把自己困在一段痛苦的關係中,只是因為被需要的感覺讓自己產生了價值感,所以離不開。

因為自己缺乏價值感,需要不斷透過外求得到些許的肯定

瞎忙了數年,青春老去

才發現別人的肯定與需要雖然能給自己些許的價值感

卻依然填補不了自己內心的空洞與不安

建立安全感的第一步

就是要認清這個事實

「外在的肯定可以是暗夜裡的燭火,為自己的心口添上些微光明,

但總有燃燒殆盡時,唯有自己才能長久照亮內心的每個角落。」

停止向外索取,重新檢視自己,才是通往光明的方法。

很幸運遇見你

這句話是一位個案給我的反饋,經過一陣子的互動,我看到他的蛻變、成長,我跟他說,我相信你已經有足夠的力量前進了,我們的晤談可以暫時告一段落,他和我有類似的感覺,他告訴我:「張老師,我覺得我可以。」

「我相信 ,你可以。」

當我教個案用心感受生命中的美好與感動時,我也很感謝你們同樣也給了我深刻的感動,我也想對每個有緣相聚的個案說聲:「很幸運遇見你,謝謝你願意信任我,讓我有機會陪你走一段人生旅程,從茫然、困惑到豁然開朗。」

我相信每個人都擁有勇敢的靈魂,能在安心的環境下綻放每個人獨特的光彩。

謝謝你們,謝謝自己


LGBT心理諮詢

關於LGBT族群的心理諮詢,我本身是不喜歡特別歸類的,因為不管是那個族群所面臨的人生課題,深究下去其實都有其相似性。

每個人可能都會碰到親子、自我接納、人際、職場、生涯方向或者感情等不同的人生課題,只是在於每個議題困擾我們的強度不同,如果真要說LGBT的心理諮詢有什麼不同的話,我會覺得除了心理師需要多了解此族群的文化,以及這個族群所面臨較為複雜的社會環境壓力,更重要的是,心理師要覺察自己對於此族群是否存有不符合現實的錯誤刻板印象(當然也包含淡化LGBT族群所面對的外在壓力),才能真正協助到個案。

近年來,由於台灣的社會風氣愈來愈開放,社會對於多元的包容度也有很明顯的進展,現階段台灣LGBT族群在傳統保守的職場上可能還是相對隱性一些,但至少在私領域中,家人與朋友的接受度已經逐步提升了。

相較於台灣的開放,對岸的LGBT族群所承受的壓力是更高的,這點從許多省份有所謂的「形婚網」可見一般。(形婚就是男同志與女同志形式結婚,藉以滿足傳統家庭結婚生子的期待),因此在進行對岸LGBT族群的心理諮詢時,對於「出櫃」的議題必須相對敏感。由於社會人際網路與家庭支持較少,許多LGBT族群在感情、家庭與人際關係上會出現比異性戀個案再複雜一些的情況,除了同理個案本身的個人議題外,還需要對現實環境進行審慎評估。

我們可以清楚地接納自己原始的樣貌,心理師也可以協助LGBT的個案全然地接納與喜歡真實的自己,但當面對外在環境的互動時,仍然需要協助個案評估適當的人我互動模式,如果「出櫃」是個案想要達到的目標,我們可以協助個案一步一步評估與規畫出櫃的歷程,逐步建立個案的社會人際支持,而非暴虎馮河式的作法,最後造成額外的心理創傷。

瑞典生活二三事

瑞典是個人際界線讓人頗為舒適的國度,大家工作時很認真,FIKA時(他們的下午茶時間)互動又很熱絡,但下班後大家又都回去各過各的生活,互不打擾。

瑞典人很準時,參加活動時準時,活動結束時也很準時,例如我參加了當地的跨年活動,表定早上9:00-中午12:00,9:00一到所有人都到齊了,相對的,12:00一到,大家吃完也就各自回家了,不像我的家鄉,活動結束後還是會稍微寒暄之後才慢慢離開。

這種不造成別人困擾也不防礙自己生活的習性也表現在其他地方,跟瑞典人互動時,你很少會看到他們講話大聲、不禮貌,不管他認不認同對方說的內容,大部分的瑞典人會選擇迴避、不表態,可能笑笑帶過,也可能表面上不動聲色頂多不附和你的觀點。

一次在長途火車上,一個中東女士抱著吵鬧不休的孩子,自己也時不時的崩潰哭泣,整個車箱的瑞典人以及站務人員沒有人去勸說、制止或關心,臉上的表情也沒有表現任何不耐,就像沒發生任何事情一樣,或許這也是他們民族性中不互相打擾同時又壓抑的地方吧。

我是如何合希塔療癒與心理


希塔療癒是美國維安娜‧斯蒂博老師創辦,她透過意念冥想的力量,結合靈性的科學,進而創造與實現夢想。維安娜認為人類的頭腦在處於希塔波(θ波)的狀態時,是最適合讓意念起作用而達到身心靈療癒的目的。透過希塔療癒,我們可以改變內在的負面想法、和一切萬有造物主的能量及最高的愛作連結,並進而達到身體、精神、情感和靈性的改造。

在希塔療癒的概念裡,存有的世界共有七界:
第一界為地球上所有的非有機物質組成,是大地之母的力量,例如水晶、礦物與土壤。
第二界主要由植物構成,是為第三界的存有提供能量與養份的存在。
第三界為動物(包含人類)存在的地方,從這一界開始有所謂的二元對立,所謂二元即:好壞、善惡、美醜、對錯,很多的痛苦也是源自於此。
第四界為靈魂的領域,包含祖先的靈魂、動物的靈魂,許多靈媒、巫師會用此界的能量治療病痛。
第五界是天使、指導靈、以及暗黑神靈,在華人社會像是菩薩、媽祖等神佛,此處是二元法發揮到極致之處,此界的最高者為宗教的領袖,像佛陀、耶穌。
第六界為法則界,如時間法則、重力法則、行動法則、慈悲法則,而紫微斗數、姓名學、星象學等也可以被視為法則界的一部分。
第七界是一切萬有造物主能量所在之處,這裡是安全與愛的地方,是進行解讀、達成最高願望實現和即刻療癒之處。

我們的大腦會自動下載許多信念與感受,當我們真心相信自己是不好的,不值得被愛的,就會像心理學中的「自驗預言」一般,這些負面的想法會自動下載,且個案會讓這些想法逐一實現,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個案會「習慣」去抓取那些讓自己不斷陷入自我懷疑、自我否定的信念,而導致很多的身心問題。

希塔療癒是讓我們的腦波在希塔波(θ波)時採用第七界的力量進行療癒,這個方法對於處理個案深層情緒的問題頗有幫助,像是「孤單」、「恐懼」、「怨恨」、「不重要」等感覺。

事實上,存有七界的力量,都可以作為療癒的方法,當然我個人比較不認同使用四界的力量,因為存在許多交換的風險,很多神棍也喜歡採用這種方法,創造個案的「恐懼」以達到斂財的目的。

我們運用一界的力量,讓我們的心境更穩定,有些人會選擇赤腳踩在泥土上,或是去感受瀑布、河流的生命力;當我們走進森林,吸收芬多精,感受到二界植物的力量協助我們心情放鬆;透過與動物的互動,或是運用心理學所提供的方法來了解自己,以及社會運作的規則、換位思考的能力,則是運用三界的力量;我們去廟裡拜拜,去教堂禮拜,則是運用五界的力量;運用慈悲法則、行動法則或紫微斗數了解與突破自我則是運用六界能力。

存有的七界在看待每個生命時,都是光與愛,沒有任何批判。許多人對於療癒還是會有害怕或覺得是怪力亂神,對我而言,不管是運用那一界的力量來支持自己,都是正面的,當然前提是不能誤用。

很多人在療癒的情況下受傷,是因為療癒師把個人課題帶入了療癒中,同樣地,心理諮詢也會有類似的問題,方法本身是中性的,不同個案特性適合不同方法,但問題是運用方法的人,專業的療癒師或心理諮詢師最重要的還是自我覺察與自我堅持,除了清楚自己的療癒/諮詢時的自我狀態外,最重要的是堅持良善以及秉持對個案有所助益的原則,才不會利用個案的脆弱以達到自身的利益,不管是物質上的利益或是精神上的都是。

最後,之前有提醒過,但因為很重要,還是不厭其煩的再次提醒大家如何分辨適合的療癒師或心理諮詢師,除了方法是否適用自己外,對方是否讓自己感到「安全」、「被尊重」,沒有任何「擔心」與「恐懼」是最重要的,所謂的第六感/直覺,常常是我們的靈魂對自己的提醒,所以當大腦分析卡住時,例如覺得對方有大師的頭銜,但自己接觸下來覺得不是那麼舒服,你可以轉而相信自己的「直覺」判斷,也是一個可以嘗試的方法。

職場裡不可能有朋友嗎?


曾經有個案問我,他不知道如何與職場同事互動,在他的觀念裡,職場沒有朋友,只有競爭對手,因此在工作領域中,他總是處於戒慎恐懼的情況,擔心自己做不好,擔心自己被同事「幹掉」,職位不保。

我無法教個案用一招打天下,因為不論在職場或是私領域的人際互動,要找到100%對我們有幫助或損害的朋友都不容易,當然在私領域因朋友間較少有利害關係的糾葛,相較於職場的同事影響可能較小,但若遇人不淑,沒有正確判斷對方人品的能力,最後仍可能會造成傷害。

我認為不論職場與私領域,都要秉持一種「利人不損己」的態度與人交往,清楚知道自己的人際界限,同時「尊重」對方的界限,不輕易彼此踩踏彼此的界限,但在不損害自己,不感到委屈或不舒服的情況之下,主動多做一些幫助別人的事情,並不會因此給我們帶來傷害,反而有機會讓所處的環境產生正向的循環。

人際交往初期,別急著給對方貼標籤或打分數,有些人習慣非黑即白,對方做了有利於自己的事情,或是給自己良好的感覺,就直接給對方100分;相反地,當對方指正自己的錯誤,讓自己感覺不舒服時,直接判定對方0分。這樣的分類方式其實很粗糙也很危險,100%信任對方可能因為自己判斷失誤而遭受對方欺騙或利用,最後傷痕累累;相反地,完全不信任任何人,把自己的內心藏在安全堡壘中,雖然表面上讓我們不會被任何人所傷,但我們同時也犧牲了人際相處間的連結與溫暖,說白了,我們每天在職場的時間比跟家人和自己相處的時間還長,,如果職場上所有的人事物我們都無法信任且充滿害怕、懷疑,我們又如何能從工作領域得到滿足與安全感呢?這樣的人生未免也太痛苦了。

我的看法是不需要一刀切哪些人要防備哪些人可以信任,而是從一開始,對待每個人的信任度都先放在60分及格即可,隨著互動的深入,我們會更清楚每個人的樣貌,再依據點點滴滴來加分或扣分,那些不及格的人也不一定代表他們全然不好,只是我們在觀念上,在習慣上,在相處的感覺上不一定那麼合拍而已,而那些隨著我們互動更深入以後,分數不斷增加的同事,即使未來雙方不在同一個公司或單位任職,最終也有可能成為我們人生中志同道合的夥伴。

跳脫心理學之外


心理學是一門實證科學,心理諮商也是奠基於此,進而發展出關注認知、情緒、行為等不同理論學派,以及相對應的心理諮商技術。

如同我之前談到,各種學派無好壞之分,只要適合自己的情況,對自己有所幫助就是好的,不過在心理學的領域裡面,因為屬於「科學」,顯少談到靈魂層面的事情,,尤其是「人生藍圖」這樣的概念。雖然後現代學派像是敘事治療,採用不同的治療立場,與個案一同共寫他們的生命故事,在重新解構與再建構的過程中,陪伴發展個案新的生命故事以及面對問題的新解法,某種程度上已經跳脫傳統學派的作法,但仍舊沒有探討靈魂層面的議題。

許多東方宗教或是療癒的學派對於靈魂有較多的著墨,他們有所謂的「靈魂不滅」假設。若以希塔療癒的觀點,我們每個個體都是由承載累世記憶的靈魂組成,地球是一個修道場,不同的靈魂出於不同的原因來到地球(也就是擁有我們各自的「生命藍圖」或者稱為靈魂的「神聖使命」),可能是為了感受或學習某些感覺,例如「愛」、「原諒」、「寬恕」等,然而當我們在地球上開始了我們的人生旅程以後,會因為自身所經歷的事情,以及許多外界「雜音」的影響,愈發迷失自己,最終丟失了專屬於自己的生命藍圖。

很常見的是,一個擁有藝術天賦的孩子,因為出人頭地的社會風氣,被迫放下創作,轉而努力念書以考取「有錢途」的職業,在台灣可能是醫科,工程師,或者金融業。有些孩子因為不是自己有興趣的事物,在被父母及學校逼迫的情況下,被迫應付考試,被迫選擇不喜歡的科系,無法全然投入熱情,最後在職業生涯中載浮載沈,自我懷疑且自我厭惡;另一種看似完美的情況是,這個孩子一路一帆風順,順利考上理想的學校,有著讓人稱羨的工作與收入,但因為這條人生方向並不是這個靈魂所期待在地球上所感受或學習的領域,所以即便功成名就了,仍舊感到空虛、痛苦,外在的掌聲溫度,依舊無法溫暖內心的冰冷。

這裡所講的概念不是要讓你為自己的不努力找藉口,為了完成人生藍圖,除了要認清自己所想要的生活是什麼以外,也要不斷克服內外在的各種千擾,例如害怕失敗而逃避,害怕沒有滿足他人期待而喪失自我價值等,這些深層的害怕除了今世記憶以外,也會受到累世記憶影響,而這些記憶大多存在於潛意識中,若我們始終不願探究自己的內心,我們很難感受或覺察到它們,但若我們真的勇敢一些,直面自己內心的聲音是否為屈服於干擾而找藉口,我們自己是最清楚答案的,而且是無法逃避的。

每個人的生命藍圖不一樣,有些人是為了創造新事物,所以發明新產品、改良新流程都可以讓他很興奮;有些人是為了感受到愛的美好,所以與家人、朋友的美好關係,能夠讓他感到無比滿足;有些人則是為了將良善的信念影響更多的人,所以投身於助人行業中。每個人的生命藍圖不是只有一件事,像是同時具有助人以及感受地球的美好的人,可能會一邊做助人工作,一邊到處旅行接觸大自然。

我們的天賦能幫助我們更容易接近自己的生命藍圖,我們今生所遭遇的每件事情,每個人,不論好壞,不論當下我們感到幸福或痛苦,都是在幫助我們更清楚地辨識自己的生命藍圖,當我們清楚知道我們所要學習的課題是什麼,我們就能縮短與克服那些痛苦的歷程,就像敘事療法所用的方法,重新「改寫」我們的生命故事,找到這些故事中帶給我們力量的關鍵點,讓我們的地球之旅不虛此行。

關於害怕


我們為什麼會害怕?何時會感覺到害怕?當我們所害怕的事情已經有明確的結果了,我們還會害怕嗎?

人類的恐懼,其實常常藏在「未知」裡,面對未知,就像在沒有路燈的深夜裡開車,我們無法預料會突然出現什麼?我們會擔心自己是不是迷了路?我們所前往的方向是正確的嗎?若此時有一個明確的光源,讓你清楚知道方向及終點在那,我們原先感受到的害怕,就可以被安心與篤定所取代。

有些人的害怕,是害怕失去關係,最終級的害怕,其實是「死亡」,當所在意的個體「死亡」時,對還在世的親人而言,最深層的恐懼與害怕是對死亡的未知,甚至陷落至生命的虛無,但當我們跳脫原始的害怕,從一個更高更有智慧的角度去看待身邊所有的關係時,當每一段關係,每一段相遇都被我們賦予了意義,從關係的建立到失去,領悟並看清這些過程教會我們的事情,珍惜每一段相處的時光,如此一來,即便面對未知,我們仍可釋然面對與接受。

為什麼愈來愈多的人有心理問題?


隨著社會變遷愈來愈快速,人際網路愈來愈複雜,每個個體在心理與社會支持的力量卻愈來愈薄弱,不若傳統的家庭,除了少數人離鄉背井,大多數人一生都與原生家庭的紐帶緊緊相連。這也是為什麼當代的人們,隨著物質環境的改善,心靈似乎愈來愈難滿足。似乎有心理問題的人「變多」了,但我的想法不一樣,我相信這是人類在提升物質生活後走向心靈層面的必然歷程。

生處在現代的我們,比起我們上一輩,更幸運的擁有了很多療癒自己的管道與機會,愈來愈多人在自己的心靈難以平靜、滿足時,願意對外尋求資源協助自己,不論是找朋友、有智慧的長輩,甚至專業人士討論,都有助於我們的成長。

有很多父母輩的個案,不是沒有心理方面的問題與疑惑,而是從來沒有機會思考這個問題。在他們的年代,生存不易,為了生存下來,需要時時刻刻咬緊牙關突破重重障礙,每天光想著如何讓自己和一家老小溫飽,就耗費了他們大部分的精力,更遑論給自己心靈時間與養份,也因此,他們容易很直觀的複製上一代傳下來的價值觀以及傷痛,並將這些好壞摻半的信念無所覺察的傳到下一代。

很多傳承下來的信念,並不完全符合我們真實想要的狀態,很多「聽話」的孩子,被迫吸收了所有,在過程中喪失了自己,也變得愈來愈不快樂;很多「勇敢」的孩子,拒絕全盤接受不屬於他們的觀念,最後孤軍奮戰,傷痕累累,甚至被貼上了壞孩子的標籤,被社會放逐。

並非父母傳承下來的東西就是全然不對,而是缺少思考與篩選,我在接觸個案的過程中常常會發現,有些事情當初一個念頭、作法甚至只是語氣些微的轉變,可能結果就完全不一樣了。但現實是殘酷的,我們受的傷,常常就是那麼一個不經意的小眼神,一個不放在心上的語氣或責備,說者可能無心,卻在聽者心理烙下深深淺淺的傷口。在心理學的領域,這些傷口隨著時間可能演變成病症,在療癒的領域裡,我們相信所有此生所碰見的人,無論是支持我們的,或者傷害我們的,都是我們此生所要修行的「功課」,也就是一種「業」,不論用什麼名詞稱呼他,重點是我們若希望療癒自己,勢必就要去面對這些難看的傷痕,面對它,處理它,最後放下它,寬恕別人也寬恕自己。

如何讓孩子變得更外向?


有許多家長常常會很擔心的問我,自己的孩子,平時話不多,在學校裡也不像其他的孩子一樣樂於表現,只喜歡跟1、2個好朋友玩,擔心孩子長大以後不能適應社會與職場,孩子的表現沒辦法被別人看見,甚至影響職場的加薪、升遷的機會。因此家長們希望透過我,把孩子變得更「活潑」,更「主動」融入社會一些,如此一來,似乎孩子的未來就可以一帆風順了。

會產生這樣的擔心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我們的社會過度吹捧外向者的性格特質,同時也給予內向者許多負面標籤,像是孤僻、自卑、社交能力差等等。事實上內向者與外向者是性格特質而非心理狀態,只是我們常常因為刻板的印象或標籤把兩者混在一起了。

外向者的精力來源是外在世界,如各式各樣的社交活動、形形色色的人們、不同的場合和事物。他們善於與人交流,跟不同的人建立關係;內向者則是從自己的內在世界,如思想、情緒和觀念中獲得精力。他們安靜低調、深思熟慮,他們習慣專注於一件事情,大多享受獨處而非與他人共處。

從內外向者性格特質的定義我們會發現,社會上其實什麼人都有,一般會認為外向者適合擔任公關、政治家、業務等與人互動較多的職務,而內向者則適合走研發、學術研究等可以專注事務方務的職務。不過我認為這樣的分類不是絕對的。

曾經我認識一個Top Sales,他是一個害羞、文靜的人,平時甚少與團體互動,比起交際應酬,他更喜歡回家帶孩子,與家人相處。他在團體中並不出色,也不太會主動找話題,甚至常常在與客戶互動時聊到一些不知如何回答的話題時,他可能會害羞到臉紅,不知所措;然而即使他不擅言詞,「不符合」我們傳統上認為的Top Sales形象,在公司裡卻很少有人可以超越他的績效記錄,他的客戶與主管都對他極為信任,有任何問題都會主動連繫他找他處理,因此,在職場上是否能獲得主管及客戶信任與肯定,不完全出於自己是否有舌燦蓮花的外向性格,而是長久以來,自己的作事風格是否踏實與值得被信賴。

即便如此,因為外向者的特質較容易獲得關注,當社會大眾都吹捧著外向性格的好處時,一些本質上內向的孩子,從小就會感受到壓力,甚至有些格格不入,為了迎合父母、老師甚至社會的期待,他們被迫學習不屬於自己本質的行為表現,「演」出一個與真實自我全然不同的角色,很多孩子因此否定真實的自己,迷失自己,當「改變」自己效果不彰時,亦可能開始自責,甚至產生自我懷疑、自我厭惡,覺得自己能力不佳,久而久之,不被社會及自己所接納的性格特質就漸漸演變成自卑的心理狀態。

我們無法改變最原始的自己,也無法扮演成另一個角色生活,因此最重要的還是接納並理解自己,善用並發揮自己性格的優點,如此一來,不論是外向者還是內向者,我們都可以活得更自信、更開心。

習慣調


你是否有經歷過,別人的一句話,一個眼神、甚至一個舉動,我們感到受傷、不舒服,那個讓我們生氣、難過、痛苦的影像或聲音在腦中一遍遍盤旋,即使時隔多年,還是記憶猶新?反觀有些事情,我們以為我們記得很清楚,結果多年以後跟當時在同一個場景下的當事人討論時,卻發現兩個人記得的場景都只是一部分,更精確的說...只記得我們所在意的那部分。

如果說世界上有什麼東西是不可靠的,我想「記憶」應該是其中一個,我們只會記得自己想記的事情,說白了,就是對我們有意義的事情。而所謂的「意義」,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沒錯,對大部分而言,其實記得負面的事情還更清楚一些。

我的很多個案,當他們存在討好性格,而且常常陷入自我懷疑、自我否定時,當我給他們正面的回饋時,他們的第一反應都是先否定掉正面的回饋,然後說:「可是我覺得我哪哪哪做的不好耶...」,如果這個句型在別人稱讚你時,你也常常這樣回應,那麼你也可能是屬於「擅長」自我否定的人。

這其實就是一種慣性思維,既然是慣性,代表當我們清楚知道,也準備好改變它時,它是可以透過行動、練習,被新的習慣所取代的。

就像過去我沒有意識到運動的重要性,整天只想玩手遊,直到有一天我發現身上的肉愈長愈多,自己的精神愈來愈差,近視的度數也增加不少,這時我內心有個聲音,告訴自己該做改變了,我不喜歡這樣的狀態,所以我開始一步一步將過去玩手遊的時間用跑步替代掉。一開始比較困難,有些人會常常偷懶,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發現成效不佳時就選擇放棄,繼續縮回去過那個不喜歡的狀態,有些人則是持續給自己打氣,堅持下去,當我們堅持一段時間以後,你會發現你一天沒有運動,你反而會覺得生活少了點滋味。

思維的慣性也是如此,一開始,我們很容易又陷入過去精準獵捕所有負面訊息的習慣,但隨著自我覺察的提高,心態不斷的調整、前進,當我們習慣用另一個更寬廣、更有智慧的角度去看困住我們的的思維框架時,我們會發現自己已經學會使用更貼近現實,更能肯定自我的習慣去思考事情了。

療癒/心理諮詢的角色就像是專業的教練一樣,他能夠清楚你的盲點,你的困難,提供正確且適合你的方式陪伴你心靈成長,在你裏足不前時幫你打氣,在你迷失方向時指點你,我相信每個人都是有能力學習自我療癒的,只不過單靠自己摸索可能需要10年、20年甚至更久,透過專業指導能自己在短短1-2個月,甚至更短的時間徹底打破原先的框架。

每個人所需要的時間不一樣,端看要處理的問題深度與困難度,所以當自己在療癒/諮詢的過程中,如果發現自己不像別人進步的那麼快也沒有關係,因為課題之間的難易程度是不能這樣比較的,我們只要專注自己的課題就好,以自己覺得舒服且安全的速度前進,不與他人比較及自我責難,真實接納與包容自己的狀態,最終,我們都能成為我們所喜歡的那個自己。

感受內在聲音的小技巧


很多個案來找我,都是受困於某些讓他們不舒服的感受,如焦慮、憤怒、憂鬱、怨恨、自責、後悔等。一開始,大部分的人在面對這些負向的情緒時,會先嘗試忽略、漠視,甚至壓抑的作法,結果這些情緒非旦沒有消失不見,反倒壓得更深更頑強了,嚴重時不僅影響了自己的心情,更影響了人我關係,進而產生更大的痛苦。

「情緒」有點像我們心靈的鬧鐘,當我們忽略、或壓抑它時,他不會自動關掉,即使我們暫時用厚厚的棉被裏住它,假裝提示聲已經關了,但除非我們能正視它、處理它、親自關掉它,否則當其他壓力事件再度出現時,就像再次掀開棉被,我們會發現它只會愈響愈大聲,而不會消失不見。

要處理情緒,首先要面對真實的內在聲音,到底為什麼心靈的鬧鐘會響?它想提醒我們什麼?


這裡教大家一個讓自己更能感受到內在聲音的簡單小技巧:

1、想像自己坐或躺在下圖這樣的大樹底下,這時自己的背需要有物體支撐,椅背或床都可以,然後緩緩地閉上眼睛,想像自己徜徉在大自然中,陽光從天空中灑落。

2、接著,我們做呼吸的練習,這時我們把焦點從天上灑落的陽光往下移,穿過我們的頭頂、眉心、鼻子、嘴巴、下巴、喉嚨一路來到胸口。

3、在呼吸的時候,掌握「緩、慢、深、長」4原則。吸氣時想像自己是一枝小樹苗,不斷的吸不斷的吸,從春天到夏天...慢慢長成大樹,變成好大好大的樹,然後吐氣,一直吐一直吐,秋天到冬天,樹慢慢的慢慢的掉著葉子,又變回小樹苗;然後再慢慢的慢慢的吸氣,感受空氣從鼻腔穿過氣管一直到肺部深處,把肺整個撐開,我們也把胸挺起來,撐開,像是大樹一樣開枝散葉;吐氣,慢慢吐慢慢吐,吐到肺部的空氣都被擠壓出來,我們又變回小樹苗了,這時身體可以伴隨著打開(吸氣)或著捲縮(吐氣)。

4、在這過程中,我們感受到陽光一直圍繞著我們,很亮且很溫暖的包覆著我們,光線從我們的頭頂,一直照進我們的身體,我們的胸口可以感受到被溫暖的陽光與愛充滿,這時候,如果有其他的念頭或情緒進來我們的腦中,像是孩子作業寫完沒?我的桌子擦了沒?這些可能干擾我們的念頭,我們只需要讓它流過大腦,不要讓它們多做停留,我們只要完全專注在自己的身體上。

這樣的練習,每天至少1-2次,每次至少5分鐘,它可以幫住我們沉靜下來,重新把焦點移轉到自己的感受當中,一開始,我們可能會覺得很煩亂,難以靜下心來,甚至很難想像讓自己平靜的畫面,這時我們可以把步驟先簡單化,先專注呼吸就好,等到自己愈來愈能夠穩定自己情緒時,再進行上述的步驟。

希望透過簡單的練習,能讓大家更接近自己的感受,這也是最關鍵與最初始的功課,先看見自己、感受自己,之後我們才能夠學習如何療癒及釋放自己。

瑞典及華人教育


一次,跟一位塞爾維亞師哥聊到我的工作(是的,地理老師應該想哭,因為當我在瑞典遇到塞爾維亞人時,我的腦中一遍空白,這是哪裡??),他從小在瑞典長大,對於瑞典文化已經很習慣,接著我們聊到雙方在教育文化上的差異。他提到在瑞典,因為是社會主義國家,孩子從小到大的費用基本上國家會負擔,瑞典的父母不僅自己很獨立,也早早就會要求孩子們獨立,各自過著屬於各自的人生。

這種教養方式,與傳統華人文化落差很大,我碰到的個案,其心理議題很多是父母在小時候不斷地要求我們長成他們希望的樣子,長大後還有各種的擔心,學業、工作、戀愛、婚姻、孩子的問題等。「放手」對父母來說是個很難的議題。也因此造就了很多個案,為了達成父母的「期望」,演變成「討好」的性格,甚至延伸到職場上,對所有「前輩」、「長官」都必須討好,在這樣壓縮自我,迎合別人期待的生活下久了,「面具」也愈來愈厚,到最後,不是連自己真實的樣貌都不清楚,就是害怕摘掉面具後的真實自我不被他人接受,這樣內外在的落差與拉扯後,也產生了許多心理及關係的議題,對於父母的要求,我們常常感覺父母重視的是自己的面子,而不是自己,從而覺得自己是「不被愛」與「不重要」的。

瑞典看似沒有這樣「迎合」父母的心理狀態,但反過來,卻有別的問題,似乎很多孩子覺得父母「不關心」自己,感覺自己「不重要」,因為不管有沒有自己,父母一樣過著他們自己的生活,不同的教養方式,卻得出了一樣「不被愛」的感受。

很多個案會呈現出心理問題,根源之一是來自於缺乏「愛與被愛」的感覺,父母一個念頭把我們生下來,盡他們的力量把我們帶到成家、立業,但因為過程中缺乏了一些元素(他們也只是複製上一輩的教養方式,不像現在我們比較幸運,有更多的學習管道),讓我們需要花一輩子的時間去重新整理與感受「愛」的真諦,這個過程看起來很辛苦,但我很開心大部分的個案,除了突破自我外,他們其實所想的是扭轉過去父母傳的模式,讓自己能夠開創一個更好的環境給自己的孩子,甚至是其他的孩子們,看到他們的力量,也是我持續療癒及諮詢個案的動力所在。

理想有一天,每個生命都是被尊重的,每個人都是被珍惜的,每個自我都能以最真實的自己感受到愛與被愛,每個靈魂都能跨越自己的恐惧、不安,同時開啟更高的智慧去看清事物的真相,放下我執,輕鬆、自在、無畏地感受人生的美好。

我對心理諮商、命理與療癒的看法-2


希塔療癒是近期在台灣很火的心靈療癒學派,市面上心靈療癒的方式百百種,最終的目標都是朝向身心靈整合,透過不同的方式,讓自己更清楚以及更接近自己的內心,成為真實的自己。

如果要問我,到底那種療癒法最好,或者是那種心理諮商學派最有效,我的答案永遠都是:「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心理師及療癒師那麼多,除了對療癒師/心理師在專業上的理性評估外,同樣重要的是跟隨自己的直覺與感受,與自己投緣,能讓自己信任、放心的就是最適合自己的。

療癒與心理諮商都是很貼近自己內心的互動過程,當自己需要完全向對方敞開時,一方面是自我成長的契機,一方面卻是把自己暴露在風險之中,當療癒師/心理師自己還有很多未處理的課題時,在自我覺察能力及專業度不足時,容易投射或轉移自己的恐懼、擔憂甚至憤怒到個案身上,而個案通常尋求協助時是處在心理較敏感脆弱的時刻,很容易被影響或是傷害,而這個傷害的結果很有可能是嚴重且不可逆的。

因此,所謂療癒師或心理師的專業,指的不只是熟悉各家學派理論及實務技巧(這叫做基本訓練),更重要的是他/她是否已清理、認清且能分辨自己的心理狀態,這也就是為何在心理諮商的專業領域裡,當心理師發覺移情產生時,為了避免治療關係反而產生傷害,會有所謂「轉介」的制度,目的也是為了給予個案最安全及最適合的環境。

最後,很多人對於療癒有興趣,有一部分人很想了解自己累世的「業」(也就是前世的糾葛),認為自己現在的問題很多來自於前世,關於這部分,其實我在心理諮詢時比較少帶個案去看前世的因果,相較過去無法改變的事情與源頭,我更在意且重視的還是「當下」的狀態,紫微命盤所呈現的格局,其實也是一種業的結果,但我們去算了命以後,即使知道命盤格局,我們要做的還是如何在這一世去「突破」自己,知道過去並不等於就能療癒現在,而心理諮商的理論與學派,其實就是透過科學的方式,給我們工具及技巧來處理我們現世所面對的問題。

所以,如果個案要我問前世,我會告訴他,我們先把今生的結打開,行有餘力再來處理前世吧,畢竟眼下過的每一天,每一個生命中出現的人事物,才是最真實的。

我對心理諮商、命理與療癒的看法-1


心理諮商是一個以科學為基底的工具,它不旦提供理論基礎,也針對不同的心理問題提供對應的解決策略。

而我如何將紫微斗數、姓名學以及希塔療癒融入心理諮商呢?

曾有個命理老師告訴我,紫微斗數命盤只佔了人生60%,剩下40%需要靠個人的努力,這也是為什麼即使有人同月同日同時辰誕生,生命卻仍會走向完全不同的狀態。對我而言,紫微斗數、姓名學就像預先出給我們的「人生考卷」一般,上面的考題有些簡單(我們個性的優點),有些困難(我們個性的限制),如果我們順著命運走,不做任何努力與突破,最終我們就是過著剛好及格的人生。

而心理諮商與希塔療癒則是教會我們「考試技巧」,如何更快速的找到更佳的解題方法,發揮我們的優點,覺察我們的限制,最終突破自身的極限,過著自己滿意的人生。

這裡所提的分數,並非我們平常所認定的對>錯的二分法,而是我們對自己人生的滿意或者是感到幸福的分數,我們可能賺了很多很多的錢,擁有著光鮮亮麗的衣著、頭銜,但我們的內心始終快樂不了,如此一來,人生考卷的分數也有可能是不及格的。

瑞典。光。
瑞典。光。

關於我

我是心理師張穎,具有台灣諮商心理師證照、中國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證照,以及美國希塔療癒師證照,現在與我的人生伴侶旅居瑞典這個美麗的國家。

其實自己一直不是個照著常規走的人,當同學大都往學校和社區發展時,我選擇進入企業第一線,真實體驗及面對企業員工的職場生涯挑戰。

除了心理學這門科學外,我也著迷紫微斗數、姓名學及心靈療癒,曾經在全台最大的心理諮商基金會以及醫院臨床工作,擅長主題為自我探索與成長、婚姻與家庭、LGBTQ諮詢、性心理諮詢、人際界限與溝通、壓力管理等,將心理諮商中後現代、認知行為、現實、阿德勒、TA溝通及榮格等學派的理論與技巧,與希塔療癒結合。

也曾在台灣上市公司擔任兩岸業務及策略單位主管,對於職場人際、客戶關係建立與維護、領導統御、組織管理以及跨部門溝通皆相當嫻熟,這些寶貴的經驗也釀成自己今日的養份。

然而我內心似乎有股力量,一直在創造讓我走出舒適圈的契機,因緣際會下我來到瑞典,在這個人生地不熟的北國開始我人生的另一段探險,朝向我的人生使命前進。

與我聯絡

© 2020 張穎。 版權所有。
Webnode 提供技術支援
免費建立您的網站! 此網站是在 Webnode 上建立的。今天開始免費建立您的個人網站 立即開始